当前位置: williamhill官网 >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用真理传播信仰

作者:董振华   更新时间:2020-09-14 11:27   阅读次数:[]

《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理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修炼好内功,坚定信仰,提升本领,不仅要讲政治,而且要能够直抵灵魂讲政治,才能够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历史使命。

给人讲信仰,自己先笃定信仰

政治理论想要引领时代,首先要给时代提供未来、指引方向,以引领人们走向美好生活,这就需要提供真正的“善”的价值标准,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技术力量提供“该不该”这么做的判断标准。政治理论必须找到并坚守自己的基本价值。这一基本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立场选择,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如果你的立场是动摇的,那这样的学术研究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政治理论是没有“骨”和“魂”的。如果你的立场是坚定的,你的对手虽然可以反对你,但是他也会尊重你。毫无疑问,一个能够坚守崇高、向上向善的理论,不仅能够得到大家的价值认同,而且还可以引领时代不断走向光明。

毋庸置疑,在当代中国,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就是我们的理论的基本价值。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运用什么样的理论形态来述说我们的理论,这个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动摇。这个立场和价值追求是什么呢?就是人民立场,为了实现人类解放不断革命。“主义”是核心的价值追求,把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所倡导的,被共产党人所遵循的价值和灵魂,即造福人民和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实践运动、信仰的人,里面都贯穿着一个灵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道”,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要坚守这样的价值立场,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道义力量和真理的力量不断彰显出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教师是释疑解惑的,自己都疑惑重重,讲出来的东西不会是充分坚定、富有感染力的。”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要熟悉党的理论和文献,还要时刻关注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课堂讲授、会议发言和撰写文章的时候,时刻关注政治方向,确保和中央精神同步和共振,避免思想落后于时代甚至违背中央精神。

理论言之有理,让人真信真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调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并不是要把课讲成简单的政治宣传,而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思政课教师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这样效果才能好。”没有学术根基作为支撑的理论是肤浅的,是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的,是不能被听众所接受和认同的。只有以深厚的学术根基作为支撑,我们才能够从更高的学术视野和更深的理论层次上分析问题,从更宽广的视域观察现实,才能够提出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观点和见解。为此,我们不仅要不断阅读经典,从中汲取智慧,还要时刻关注理论研究前沿,从中吸收学术资源,力求做到所说所写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一个理论如果没有严密的逻辑论证,仅仅是独断地给出结论,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能说服人的。一个理论所坚守的价值,能否让别人认同甚至信仰,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运用严密的逻辑进行论证。马克思的著作里面没有独断论的东西,其结论都是从严密的逻辑中得出的,其崇高的价值是通过逻辑的力量而彰显出来的。我们以《共产党宣言》为例,来看看马克思恩格斯是怎么通过辩证法的逻辑,充分论证了通过革命手段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价值的。《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但是并没有对资本主义进行攻击和谩骂,恰恰相反,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进行了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却得出了彻底否定的结论。这就是辩证法的逻辑。由于资本主义创造了如此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对历史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然而根据辩证法的逻辑:“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生产关系最终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正是资本主义应该灭亡、必然会灭亡的内在原因,“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的每一个结论,都不是强加给人的,而是在字里行间自然走出来的,读者读着读着自己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完全是逻辑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无产阶级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基本规律,通过革命手段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价值追求,这一科学结论不正是在辩证法严密逻辑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而得出来的吗!

在这点上,我们的政治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都要向马克思学习,避免独断论的倾向。作为理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理论只有通过建构严密的逻辑体系与遵循严密的逻辑传统,在逻辑和价值的统一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才能够让别人真信、真服,这样的政治理论才有穿透力和说服力,才能够掌握群众,从而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有深度,更要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列宁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里面,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讲好思政课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让思政课的价值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融为一体,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温度”。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理论研究的目的全部在于应用,在于服务和引领现实的实践,这就需要针对现实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离开了时代,离开了问题,这样的理论就远离了生活,远离了大众,就不会具有感染力和认同感。理论要关注时代,理论要有温度。温度从哪里来?这就要求我们热情地认识这个时代,把握这个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前人没有走过,因此它包含着一系列重大的实践创新,为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为此,我国要激活理论研究,必须准确捕捉当今“中国问题”,再把“中国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进行研究,进而提升出理念、思想与思维方式。

讲好思政课不仅要有理论研究的支撑,还需要春风化雨的中国话语,进一步推动政治理论的时代化和民族化,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教化功能。这就需要我们把时代问题的温度和中国话语的温度有机衔接,用中国的话语讲好中国的故事。无论是授课、发言还是撰写理论文章,都是针对受众的。因此只有使用合适的话语,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所讲的政治理论才能够被广泛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理论内容中国化的过程,也是话语体系中国化的过程。在如何看待中国问题的过程中,在意识形态领域围绕着中国道路而展开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争夺非常激烈,因此,构建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系统而合理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全面认识中国,坚定中国自信,建构中国软实力,巩固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基础、核心和载体,因而,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建设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确立言之有物的坚实的“话语基础”、言之有道的精练的“话语核心”、言之有理的系统的“话语内容”、言之有效的科学的“话语方式”、言之有信的坚定的“话语自信”、言之有声的快捷的“话语传播”、言之有力的牢固的“话语权”,从而传播好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

政治理论要关注时代,保持着理论的温度,把理论的基本价值、严密逻辑与中国话语同时代问题结合起来,唯有如此,理论才能不仅从时代中产生,而且真正跟上时代,和时代携手并进,从而真正引领时代。因此,讲好思政课必须坚持用学术讲政治,注重学术积累而奠定学术基础,坚定理想信念而确保政治方向,用最适合的话语,将学术上“真的逻辑”与政治上“善的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唯此才能让受众在美的感受中获得心灵共鸣和价值认同。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