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williamhill官网 > 党群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强化底线思维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作者:金伟 刘攀   更新时间:2020-06-22 09:49   阅读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62日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底线思维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方法,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做到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底线思维的哲学基础

所谓底线思维,是指从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出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事物朝着预期目标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底线思维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闪烁出耀眼的哲学智慧,是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的科学思维方法。

底线思维的哲学基础首先体现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是按不同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交织,不存在绝对孤立、静止、形而上的要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运动过程中,总包含有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底线思维强调从最坏的情况出发,就是要人们不只看到有利因素、积极因素,还要看到不利因素、消极因素,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形势有利时,善于看到潜伏着的不利因素,做好应对不利因素的准备;形势不利时,善于把握蕴藏着的转机,坚定扭转不利局面的信心”,这充分体现了底线思维蕴含着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底线思维的哲学基础还体现在质量互变规律上。任何事物的性质都是由一定量的度所决定的,当事物的量变超过了度的界限就会发生质变,从而改变事物的性质。适度才能保持事物的性质,过度将会改变事物的性质。底线即是度的分界线,是下限的度,是不能逾越的临界点。底线思维就是要求我们控制量的变化、守卫度的边界,防止事物性质变化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当然,坚守底线并不是安于现状、停步不前,而要做到守住底线与攀登高线的辩证统一,推动事物朝着预期好的方向发展,使其符合人的目的性和客观规律性。

底线思维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列举了17条困难警示教育全党:“许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们的高级负责干部要有这种精神准备,准备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国内经济一穷二白,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华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严重分歧。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做足长期准备,预估最坏可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正是“把工作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常怀忧患之思,中国共产党才能在不利局面下化危为机、转危为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底线思维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认识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风险挑战,只有未雨绸缪、前瞻部署,才能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不断化险为夷。“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执政考验和风险。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时刻对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风险保持警惕,才能做到有备无患。要努力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总揽全局等各项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迈进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各方面矛盾问题相互交织,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胡锦涛同志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强调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面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底线思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底线思维的科学内涵、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强调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要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阐明了坚持底线思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规矩意识等具体意识,必须做到心存敬畏、充分准备、善于斗争,从而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提供了根本遵循。

时代发展对底线思维提出新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问题日益突出,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着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文明赤字、和平赤字和制度赤字的共同难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正是世界不确定性的一个缩影。面对这些相互交织缠绕的矛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运用底线思维治国理政、应对风险挑战的过程中赋予底线思维以新的时代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和领会这些要求,准确把握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树立红线意识、创新意识、斗争意识,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

坚持底线思维,要有红线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底线不是孤立静止的“严防死守”,而是要有战略主动性。他立足于全局和长远,通过科学研判,在各领域各方面主动划定了多条红线: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党员干部坚守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红线……贯穿于其中的一条根本红线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旦突破了这条根本红线就会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强化红线意识,才能在实践中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谱、手里有招,最大程度释放底线思维的方法论力量,确保一系列“托底”工作的顺利完成。

坚持底线思维,要有创新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不仅要求我们不失足、不失控、不失守,更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守底的前提下解决新问题,完成新任务,争取达到实践效果的最优化。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具备创新意识,根据时代发展新要求破旧、谋新、求变。守底线和图进取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增强创新意识,能充分激发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为实现更高更好的目标愿景提供新思路、新办法。

坚持底线思维,要有斗争意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会出现冲击底线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坚持底线思维,着力化解风险挑战,既要有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也要善于斗争,讲究斗争的艺术性,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做到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足长期准备,强化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如期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作者分别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助理)